“
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科隆客场告负,保级前景堪忧,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这些“百年老店”科隆客场告负,保级前景堪忧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让德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困顿时一枝独秀。
德国制造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制造的支柱是占德国经济99.6%的中小企业,它们往往是家族传承的(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2%,其中纯家族企业占56%),其中不乏百年老店。这些企业产品的特色为专、精、尖、特,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创新。即便企业做大、享誉全球后,作为企业文化精髓的工匠精神仍然能够长期坚持。
慢
“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工匠的“慢功细活”打造科隆客场告负,保级前景堪忧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对德国人来说,“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专
“专”是第二个特点。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像“螺丝大王”伍尔特,1954年创立时才几名员工,现在扩展到5万多名员工。它的成功在于,自始至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
创新
第三个特点是“创新”。一款新型汽车可以承载诸多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据了解,从中世纪开始,“工匠”已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那时,师傅就开始带几个学徒做手艺。“德式‘工匠精神’离不开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罗多夫说。
注:本文转载整理自环球时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