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神秘底牌:球队的战术部署从何而来?

admin 欧洲杯赛事 2024-09-21 37 0

  

如何对付北方草原民族汹涌而来的骑兵神秘底牌:球队的战术部署从何而来?,是数千年中国古代历史中永恒的命题。因为社会发展形态的差异,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农耕文明的骚扰与侵略注定是长期存在的,道理很简单,游牧民族经济结构太过单一,贵族所需奢侈品甚至普通牧民所需生活必需品都无法自产,即使可以通过互市、朝贡等渠道获得,也比不上直接抢来的实在。

游牧民族为何经常在军事上占据上风神秘底牌:球队的战术部署从何而来?

从宏观战略层面上说,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有三大先天优势:

一、兵民合一、全民皆兵。说简单点,所谓兵民合一,是指游牧民作战技能和生产生活高度重合,骑马与射箭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史记》记载匈奴人“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至于骑术就更不用说了,罗马史学家马塞林描述匈人“他们在马背上生长,可以几天几夜不下马”,可见骑马与射箭是每个游牧民与生俱来的技能,一旦发生战争,几乎每个成年男丁都可以成为兵员,而这一点是中原王朝远远做不到的。

第二个优势在于游牧民族战争成本极低。游牧政权发动战争,既不必支付数目庞大的军饷,骑兵的后勤压力又小,成则饱掠,败则远遁,基本上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而中原王朝稍一用兵,首先军饷就是一笔巨额支出,用现在的概念来衡量,那就是劳动力成本太高,此外后勤的压力也非常大。在汉唐等以义务兵为主的朝代,这种情况就要好得多(唐朝府兵出征时“自备甲杖衣粮”,得到的报酬是免除自身徭役),所以朝廷能够支持长期对外战争。

第三个优势在于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不建城郭”,就算中原王朝派大军北伐,在茫茫大漠或草原上也很难找到对方大本营所在,漠北荒无人烟,大军也无法因地就粮,最后往往劳师远征,更大的可能是找不到归路,活活困死在茫茫草原上,所以中原王朝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马镫出现前,依托长城先防守后反击

  早期游牧民族虽然在战略上占尽优势,可是在战术上却只能与中原王朝平分秋色,在这个问题上论述的最全面的当数西汉的晁错:“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

以上这段话简单概括起来说就是:匈奴的马训练的更好,士卒忍耐力强,而且能“且驰且射”,但是汉军盔甲坚固、兵器锋利,弓弩射程更远,而且阵型严密,如果正面硬碰硬匈奴人完全不是对手。史记中有段史料也可以佐证这一判断:“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

然而在实战中,匈奴骑兵绝不可能与汉军列阵对冲,更不会舍弃自己所长,下马与汉军步斗,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且驰且射”,利用机动性和骑射的优势最大限度杀伤敌人。更何况匈奴人具备战略优势,可以短期内在长城某个关隘聚集数万军队,形成压倒性的局部数量优势,等到汉军主力来援时,匈奴人已经饱掠而还。

既然防不胜防,唯一的方法就是主动出击,汉匈之间的漠北决战正是这种思路的典型体现。卫青与单于本部遭遇,以“武刚车环绕为营”,竟日苦战,日暮时分终于大破匈奴主力;而霍去病率领的偏师深入漠北,在匈奴带路党的帮助下准确找到对方大本营,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霍去病能够成功,一是运气十分好(李广就总是迷路),很快就发现匈奴老巢;第二个成功原因正是匈奴的致命弱点——没有城池。假设迎接霍去病的是一座座坚固城池,他还能胜的如此轻松吗?

马镫出现后,结坚阵抗击重骑兵

马镫的发明与运用,可以说是骑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马镫出现之前,马上骑手必须紧紧抓住马鞍,才不会从颠簸的马背上摔下来,双手得不到解放,完成战术动作自然要受到很大限制,只有骑术精湛游牧士兵的才能“且驰且射”,汉军的马上弩手必须将马停住,才能在完成马上射击的动作。

神秘底牌:球队的战术部署从何而来?

马镫以及高桥马鞍的出现促进了另外一项划时代战术的诞生——夹枪冲锋。马上骑士将锋利的长矛平端,凭借战马的冲力,将长矛深深刺入敌人的身体。因为双脚有了受力点(马镫),身体才不至于被巨大的反冲力撞下马来。这种冲锋威力十分强大,在欧洲曾经占据一千年的统治地位,在东方战场上也是常用战术。

南北朝时期,随着马镫普及,中国战场上开始出现具装甲骑。这种骑兵具有很强的防护性和集团冲击力,在对付轻甲步兵时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从此以后游牧民族再也不怕和中原军队正面对抗。而如何在正面对抗中击败重骑兵便成了中原王朝将领们研究的主要课题,刘裕的却月阵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所谓却月阵,即在距河百余步之处用战车百乘布成弧形,两头抱河,以河岸为月弦,每辆战车配备七名持杖士卒、又有二十名士卒张设盾牌以保护战车,此外再派两千士卒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弧形可以分散受力点的力,有着良好的抗冲击能力;阵内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杀伤力非常强;同时阵内士兵背水结阵,随时可以得到河中船只的支援,刘裕凭借却月阵一度大破北魏军,但这种战术对地形要求太高,敌人也完全可以另外选择战场,因此这种阵法很快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因为战术的不同,骑兵也由此产生分化,一种是以马上骑射为主要攻击手段的远射弓骑兵,一种是以夹枪冲锋为主要进攻战术的近战枪骑兵。当然了,有时候这两者的界限并没有那么分明,但不同游牧政权的战术特点和发展方向还是不一样的。如宋人记载辽人“无它长,唯马快耳”,又有“长于寇钞,短于守御,利于骑斗,挫于歩战,便于弓矢,拙于剑戟”之说,可见辽军是一支以骑射为主要作战手段的轻骑兵部队,而金军“用兵多用锐阵,一阵退,复一阵来,每一阵重如一阵”,则是以冲击为主的重骑兵部队。

宋朝缺乏马匹,不可能组建大规模骑兵,在野战中以步制骑成了唯一选择。宋军并不畏惧和辽军正面对抗,可面对金军这种强力冲击型骑兵,就显得十分吃力。而宋军之所以屡战屡败,战术上无法与之对抗正是主要原因。虽然宋军在大散关、顺昌、采石等地也取得过不俗战绩,可都是凭借坚城关隘或者长江天险,唯一能在野战中硬碰硬战胜金军只有岳飞的军队,代表作就是郾城大战。

岳家军有着极强的战场纪律,以长刀手、大斧手结成坚阵。金军“铁浮屠”系数名重甲骑兵用皮索编在一起,“堵墙而进”,又有“拐子马”从两翼包抄。所谓“铁浮屠”与后世骑兵的“墙式冲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传统骑兵训练程度还不够,只能用皮索编在一起才能保证行动一致。不过这种战术有个致命缺陷:一旦其中一匹马马腿被砍断,两边的骑兵都会受到连累。岳飞的成功可能就在于抓住了敌人的这个弱点,“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

金亡之后,重骑兵冲击战术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中原王朝也开始使用火器。明军在和蒙古的长达两百年的战争中,凭借火器的威力始终不怕正面对抗,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游牧民族成了打不死的小强,虽然能够战胜却又消灭不了,散而复聚,双方的力量对比就此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近代。

神秘底牌:球队的战术部署从何而来?

注: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中华冷兵器原创稿件,作者南冠子,任何自媒体或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END——

  简介:中华冷兵器 (zglengbingqi )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 探索中国冷兵器、世界冷兵器之谜;解密流传百世的名刀名剑、锻造工艺、军品、武术格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投稿及稿费咨询:2592164298@qq.com。

评论